无缺血”移植技术获德国移植协会前主席点赞
在器官移植领域,如何保证器官的新鲜程度,避免灌注、冷藏过程中对器官的损害一直是一道难关。由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领衔的团队,从2017年开始摸索,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对器官进行系统性的维护后,能够真正意义上开展无缺血器官移植工作。
“迄今,我们一共完成了84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在进行了科学比对后发现,这一技术让供肝的肝损害降低了3/4,术后的排斥反应没有增加,而患者在ICU特护时间缩短,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预计有较大提升。17日晚间,在为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ern Nashan教授成功演示了一场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后,何晓顺教授表示道。
传统的器官获取、维护会给器官功能带来损害
器官移植技术是解决终末期器官衰竭的唯一方案。但器官移植前,首先需要进行器官获取、保存、运输的过程,过程中无论是灌注液的注入还是低温冷藏,都会导致器官出现一定时间的缺血,并带来缺血性损伤。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供体器官受损,并影响器官移植效果。
2017年开始,何晓顺团队通过摸索,开发出了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持系统,能够在器官捐献者死亡后,继续对其捐献器官进行系统性的维护,以确保器官始终处于无缺血的新鲜状态,并顺利移植到受体体内。业已开展基础性的实验甚至发现,利用这一套系统,能够在捐献者死亡后对肝脏、肾脏进行为期一周的维护。
“截至目前,我们一共进行了84台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并通过随机对照的模式,选择了其中34例无缺血病例,与34例传统肝移植手术进行了对照。”何晓顺表示,虽然最终的结论还没有出来,但一些基础性的结论非常喜人。
▲通过器官维护系统的持续维护,当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时,器官依然处于最“新鲜”的状态
“通过无缺血肝移植技术的肝损害比传统手术要降低3/4,在排斥反应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时长缩短,移植患者各时间段的生存率预估将有较大提升。”
何晓顺表示,无缺血肝移植技术相比于传统肝脏移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患者能迅速康复;同时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
据悉,目前中山一院已经成功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应用于肝脏、肾脏移植领域,对于心脏移植、肺移植的应用则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无缺血心脏移植将在今年内启动,而肺移植的动物实验也已完成。”
这一技术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
由中山一院团队研发、开创的这一技术,其核心就在于器官维护设备的不断进步。“作为第三类医疗设备,我们也正在向国家申请创新、优先批审批,已获得批文。”
何晓顺透露,目前中山一院已计划与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的多家器官移植中心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以验证这一技术的可行性。“我们的设想是,未来的器官移植都能称为无缺血移植。用最新鲜的供体器官进行移植,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初衷。”
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ern Nashan教授对中山一团队开发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
▲Bjoern Nashan教授观摩手术过程,称赞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之前,何晓顺团队刚刚为一名年仅34岁的乙肝、肝硬化、肝脏失代偿的年轻男子进行了一台无缺血肝移植。不到四个小时就完成了供体肝的接驳、关腹,手术非常成功。“器官移植,不仅解决了患者的肝硬化、肝功能低下等问题,也能彻底治愈患者乙肝”,器官移植专家朱晓峰教授介绍道。
▲何晓顺教授(中)与Bjoern Nashan教授(右)参与学术交流
而Bjoern Nashan教授在全程观看了无缺血移植过程后,也对无缺血技术将来在欧洲的应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在欧洲,由于器官捐献者往往年龄较大,器官本身条件就会略差,如果经过灌注、冷藏的损害,会导致一批器官无法使用。而这一技术,无疑将能维护好这些捐献的器官,大大提升捐献成功率。”Bjoern Nashan表示,由于确保了最新鲜的供体器官进行移植,移植患者也将从中大大获益。
据悉,目前何晓顺团队已经就无缺血移植相关的技术申请了国内、国际专利,无缺血器官移植有望尽快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