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挂牌成立
2022年6月1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 挂牌成立。据了解,这也是首个可实现对离体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进行功能评估、并对功能受损器官进行修复的技术创新中心,未来将开辟“器官医学”全新领域。中山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教授,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王长希教授、王东平教授,肝移植专科副主任郭志勇教授,手术麻醉中心龚凤球科护士长出席挂牌仪式。
王子莲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何晓顺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手术,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创新性的重要成果,引领了世界器官移植技术的革新方向。“如今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挂牌成立,是推动器官移植、器官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何晓顺教授团队继续勇立潮头、勇攀高峰,在器官移植领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何晓顺教授表示,离体器官修复将大大提高器官移植质量,让不完美的器官重新“活”起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确保移植安全有效。“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也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希望在未来能产出更多的器官移植领域的原创性成果。”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该技术问世以来,一直采用“冷保存”技术,即器官获取后,体外静态冷保存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冷保存技术中器官处于低代谢状态,器官不具备正常功能,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评估,器官质量如何、能否移植只能靠移植医生的经验判定。
针对冷保存过程中器官无法评估的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发明了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Life-X),可替代人体为离体器官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灌注压力、流量、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经不断优化改进,目前该医疗器械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同时团队研制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的养护液,建立离体器官的养护技术体系,肝脏可产生胆汁、代谢乳酸,肾脏可产生尿液、代谢肌酐,心脏可以持续跳动,使器官在“离体状态”下仍能保持正常的活力与功能。
何晓顺教授团队基于多器官维护系统建立的离体器官养护平台为离体器官功能检测、评估提供了可能,通过大量的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弃用供体器官离体灌注实验,首次建立了供肝、供肾、供心等质控标准,根据这个新的质控标准评估器官近150例,符合标准的器官移植后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器官浪费。
对于功能受损的器官,能否进行离体功能修复,让“不可用”的器官变为“可用”的器官?何晓顺教授团队先后构建了功能受损的边缘性肝脏、肾脏、心脏及全腹腔脏器等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体系,成为了国际上唯一能掌握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的团队。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团队制定特异性的养护参数与养护液成份,成功修复超高龄(>80岁)、重度脂肪变性(大泡型脂肪变性>60%)、总胆红素>200umol/L供肝等国际公认的不可被移植器官,并取得了良好的移植疗效。国际专家认为“是改善移植预后的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