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八部门联合把科技界“奥斯卡”奖颁给了这位移植界大咖!
2017年
何晓顺教授和团队全球首创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是对现有移植技术的革命性创新
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将该学科的发展
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何晓顺教授在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上
▲何晓顺教授与部分团队成员及患者在颁奖典礼上
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团队评选
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
联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八个部门共同主办
被誉为中国科技界的“奥斯卡”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为何晓顺教授颁奖
国际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破解世界性难题
器官在移植过程中血流中断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已实施的14例“无缺血”肝移植证实: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工程院王学浩院士认为“这项新技术可延伸至其他器官移植上,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何晓顺教授藉此成功研发的 “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首次实现了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的功能、离体治疗及器官间相互作用等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何晓顺团队取得器官移植技术重大突破
突破多器官移植技术难关
实现从临床尝试到常规应用的跨越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最尖端的标志性技术。然而,该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
何晓顺教授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目前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最多,成功率100%,1年和5年生存率优于全球最早、疗效最佳的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94.7%,76.0% vs 80.4%,50.2%)。
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技术规范,为众多罹患多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手段,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何晓顺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为2016年习近平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见何晓顺教授
创建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
推动我国器官移植成功转型
我国器官移植面临器官严重短缺及伦理学非议的双重困境。心脏死亡捐献是打破该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该捐献模式可行性未知且供体维护困难,器官质量参差不齐,移植预后欠佳。
何晓顺教授团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攻克了上述技术难关,成功构建符合国情的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捐献例数井喷式增长(128倍),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我国移植事业实现了从依赖死囚器官到全部来源于公民捐献的里程碑式转变。
国家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评价何晓顺教授 “在推动器官捐献这项关国家重大改革与国家政治形象的事业中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先行军和器官移植改革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WHO移植项目主任Jose认为是“中国对世界器官捐献事业的创新与贡献”。
▲2014年,国内首个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系统启动